計畫緣起

多年前,為了增廣都會學生的學習,各都會小學舉辦部落一日教學活動,學生們雖然在短暫的互動中,留下對部落的初始印象,但這樣的「遛鳥」型活動,對於都會與部落學生並沒有深刻的印象,也未能對於縮短城鄉差距有任何實質的幫助。

三年前,為改造菁英分子,希望提供人文社會場域,為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除了在學校接受人文社會學科的理論基礎外,更能提升每一位學生的人文素養。但是,在北一女學生如「候鳥」般的寒假來去,對於都會的學生進行了一場最好的洗禮,但卻為部落留下失落與傷感,這失落隨時間而淡化,我們不禁要問:在這樣的互動之中,城鄉的差距是否取得平衡?

看到同時期以至於近期的城鄉交流的風尚,我們還是要問:在活動之後呢?我們開始反思:如果陪伴是最直接的關懷,如果陪伴帶來快樂的成長,那麼短暫的陪伴,就僅是短暫的快樂,如何做到長期甚而永續的陪伴與關懷,讓自己成為部落的「留鳥」,才是小朋友能快樂成長、縮短城鄉差距、彌平數位落差的不二關鍵與方法。

要如何達到上述的目標,拜現今資訊科技所賜,網際網路這一條人類互動的新絲路,讓我們有機會完成這一個理想,我們開始築夢、逐夢、足夢。

去年在古諾楓創新教學團隊帶領下,讓部落與都會小朋友留下美好的互動,一個關懷陪伴、互動學習的新三角關係於焉成形。期間,讓都會的高中生體驗不同的生活文化,懂得去尊重、分享,培養人文素養;都會小學生在接觸大自然之餘,也知道如何與人交往,與朋友互動,同時帶動了老師、家長投入社會服務;部落小朋友在數位學習家庭的鼓勵下,不僅學會了網路應用的技能,更利用網路閱讀的活動,讓自己的視野更大更遠;真正達到讓部落看到世界,也藉著數位學習平台,讓世界看到我們的故事。

台北市東華扶輪社是一群有社會責任使命感的社會菁英組成的團體,歷年來從事公益活動不遺餘力,彰顯分享、交朋友的扶輪精神,近幾年,更致力於建立分享的知識平台與縮短數位落差,願意以社團的力量回饋社會。

蹓鳥,候鳥,留鳥 

 

計畫目標

        藉著活動,鼓勵不同年齡、不同文化的學生,達到關懷、尊重、分享、交朋友的人文精神。

 

教育目標

1. 體驗不同文化,尊重自然與他人,內化提昇對人類社會認知與人文素養,是一場成功的人文教育。

2. 跨場域、領域的多元接觸,藉由實際接觸、參訪、與討論,是一場豐富的行動教育。

3. 學習資訊倫理、網路安全,在網路上互動、發表、創新與領導,是一場嶄新的資訊教育。

4. 結合家庭、社區,善用社會資源,讓團體的力量發揮最大效用,是一場進步的社會教育。

5. 讓參與的學生,改變自己,從付出中得到喜悅,瞭解服務的真諦,是一場精采的生命教育。

 

計畫內容

1. 協助部落建立數位環境:應以部落小學為核心,建立部落上網環境,讓部落小朋友在非上學期間,仍可上網互動學習。

2. 以部落小學四、五、六年級學生為主體,甄選都會小學相同年齡、性別之學伴,共組數位學習家庭。

3. 網路活動:以桃園國小所建立的數位學習平台為核心

(1) 組織數位學習家庭:以大哥哥、大姐姐為戶長,部落小學及都會小學同學各一,   建立學習家庭部落格,戶長須負起指導、照顧、監督、回應之責,每週至少上網兩次與家庭互動。

(2) 建立電子信箱聯繫管道:協助建立部落小朋友的電子信箱,同時應讓其了解資訊倫理與網路安全,正確使用網路資源。

(3) 網路閱讀:每年至少在網路上共同閱讀、討論三本書籍,並規劃相關延伸閱讀計劃,書籍之選擇應透過專家或學校老師確認;每一本書籍之閱讀為期兩個月,期間應鼓勵小朋友每週上網發表心得,並藉由平台互相觀摩學習,同時可考慮以視訊方式舉辦網路發表會。

(4) 數位學習平台互動:利用數位相機捕捉生活照片上網分享,建立有系統之數位典藏;融合部落學校課程或願景,製作學習專題,培養小學生上網找資料、自我學習的能力。

4. 實際交流活動:

(1) 營隊活動:設計寒假期間六天五夜的部落活動,讓各參與團隊在部落培養感情,同時以學習部落文化為主,讓都會團隊成員學習尊重不同文化精神,也藉此保留部落傳統文化。

(2) 城鄉交流:設計三天的城鄉交流,讓部落小朋友藉由到都會期間,接觸不同生活方式,擴大視野,同時都會小學須負責扮演接待家庭角色。

(3) 文化導覽:分別於都會及部落小學,在上述兩項活動期間,同時進行全校性的不同文化宣導、認識與學習,同時融合實際教學,加深、加廣對於彼此文化內涵的了解。

5. 工作團隊之工作人員除規劃活動並具體執行外,並且參與數位學習家庭之互動,給予小朋友最大的支持與鼓勵。

6. 年度計畫執行完畢後,需提出完整的活動紀錄及成果,提出一份書面記錄(同時提供電子檔),及一份活動紀錄影片(可透過網路播放),所有資料均應燒錄光碟一併交付。

7. 計畫執行期間,每一個月召開工作會議一次,邀請東華扶輪社相關人員列席,同時各項工作進度、會議紀錄均即時呈現於數位學習平台之上並分享下載,並且建立工作團隊互相討論空間。

8. 邀請東華扶輪社之社員,以家庭方式認養數位學習家庭,於活動進行期間,可以實際行動或網路互動參與家庭活動。

9. 擴大社會的關懷,部落舉辦之各項活動,邀請舉辦之團隊,加入數位家庭平台,加強永續陪伴的成員與力量。

 

未來展望

1. 建立一個更「友善」的網路平台,如何讓一群友善的人在一個友善的環境進行溝通,同時在溝通的過程中,能讓每一個人感到友善,同時不會不友善的對待他人,在沒有落差與矮化的情境中表現自我。

2. 將此一模式推展,目前確定加入的國小:台北縣白雲國小(曲冰部落萬豐國小)、桃園縣員樹林國小(光華部落三光國小)、政大實小(崙天部落古風國小)。台北縣及桃園縣目前正在做全面性推廣的考量。(編註:白雲國小、員樹林國小及政大實小已加入團隊)

3. 將此一活動整理拍成記錄片,作為各界參考與推展最好的教材。

4. 在可行的範圍內,讓參與的都會小學輪動,每一年到不同的部落交流,如此可讓各團隊間更水乳交融,增加個人的交友網絡,促進數位學習平台的互動,更能彰顯、達到活動交朋友、分享的目標。

5. 推動部落遊學,讓島內學生藉由活動認知本島文化與景色豐富多采,進而影響家人,利用休閒時間,可進行部落親子共遊、部落遊學。

6. 與公共電視公民新聞合作,讓參與學生成為公民小記者,為整個社會發聲,透過網路讓落差漸漸消弭。

7. 結合健康照護體系,建立偏遠地區健康照護平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ibe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